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⑫

本期责任导师

李世奇副教授、王捷副教授、吴帆副教授、王成良副教授

01

作者/刘昊东

导师组/李世奇、韩涛、王选政

作品/《城市片段Urban Semantic Segmentation》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设计所讨论的方法,通过在社会、经济和城市決策领城,使用计算工具作为理解、驱动和行动城市变化的方式的可行性。

希望能够显示这些潜力是如何在数宇工具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新的形式词汇,而是被视为强大的信息处理、建模以及在许多方面的思考系统的时刻出现的,来探寻构建定义一套新的城市干预方法论。计算媒介的信息性成为理解城市社群开放的起点,既面向公众,也面向社会。经济视角与空间视角在面对城市问题中,应该变得更加一体化,并能够实际地"互动”。模拟、决策和讨论的平台将使城市和建筑设计出现一个更综合的、符合背景的实践。

主要目的是寻找可能性,以建立一个"通用自发搭建空间规则”。顾及国家和市镇的规划程序自上而下的水平,和力量及市民的需求,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寻求一种自我建设城市的方法。

02

作者/孟扬

导师组/李世奇、韩涛、王钰雯

作品/《乡村复写》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城镇化是否非得是高楼大厦?

乡村聚落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智慧,我们如何延续这种智慧,这种特有的复杂性?

乡村的自组织与野生植物的自组织行为:聚集、分散、组团、分叉,有什么关系?

我以复写的视角,将乡村物质空间的形成类比为书写过程,将乡村空间要素类比成为不同时间书写的文本片段对乡村进行复写,通过人工智能结合自然植物生长的算法介入乡村设计,以不同权重的文本重新生成乡村房屋的三维点云,最后将点云置入生长骨架实现乡村复写。

我的研究关注真实的乡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拼贴式的复写了乡村风貌、乡村聚落,为避免乡村沦为平庸简单的“现代都市风貌”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希望现代建筑师、设计师,思考能否以这样的复写作为线索,物化乡村的“设计”,真正留住乡愁。

03

作者/刘子彦

导师组/李世奇、程书馨、封帅

作品/《自然重构:基本单元的拟态生成》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选取了植物细胞的横截面作为对象,通过类比植物中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功能区域的分布,来规划每一层的空间分布,并划分合理动线。区域中间的空洞类比为植物中的导管与筛管作为垂直城市的交通通道。以此作为基础从而得到拟态后的基本单元。得到单一拟态单元运用到建筑生⻓中,类比植物生⻓实现类DNA双螺旋结构的纵向生⻓,最终得到一个垂直城市结构。垂直建筑之间又类比植物根系分布形成垂直城市。相对于目前的水平城市而言,垂直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超高建筑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的自给自足。

04

作者/吕思缇

导师组/李世奇、孙子唯、王钰雯

作品/《拓扑诗学-植觉转译》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拓扑诗学-植觉转译》结合植物拓扑学,结合分形维数和拓扑模型,将人像转化为色彩、声音转换为躁波,创造全新的符号化模型和语言系统,再现生命与知觉的联系。

该项目使用Python的turtle库结合植物拓扑分形几何进行绘制,借助Midjourney扩展创作。模型以L-system为基础,递归绘制,并引入随机值拓扑。通过实时数据和“能量”输入,融合有形和无形,成为生命力的表达,创造超越理解的生命场景。

该项目采用BOX网格形体,转译摄像头影像,并结合随机噪波形成坡度数据,影响分型和色彩计算。生成结果独一无二,具备随机参数,输入信号经数据处理、算法分析和过滤,输入拓扑模型,形成有机的模型语言系统。

随计算增加和分形倍增,展现多种动态,放大微小细节,创造解读空间,表达生命的诗意和场景。结合人工智能可智能化、自适应,机器学习分析和分类信号,调整模型参数以获得更好效果。

05

作者/迟萌

导师组/李世奇、李卫、韩涛

作品/《向植物学习——基于L-System的都市应急仿生空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建设往往将建设高楼大厦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却对无法预知的城市灾难应对不足。如何快速应对城市灾难,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构建系统设计?如何随不同情况快速形成应急空间,加强城市面对灾难的适应度?是我设计的出发点。我从蚂蚁、竹子、土豆等生物入手,发现这类生物的搭建方式大多都是去中心化的空间,每一个场所相互独立但是相互联系。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在突发情况下,我们需要这样分散且便于组建的应急场所。由此,我利用L-System进行了完整的都市应急系统的设计。

06

作者/陈岩欣

导师组/王捷、徐彤、周子书

作品/《最速花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最速花店(SOON)是一家以塑料制品、玩具为主要产品的不买花的“花店”。最速的所有产品设计都是从植物鲜花出发,但生⻓周期比鲜花短,保鲜期比鲜花⻓。希望用这些永不凋谢的产品也能传递出真花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让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这些产品时能拥有好心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在毕设展览中我搭建了最速花店的第一家快闪店,展示品牌⻛格和产品设计。并设有互动体验区可以让参观者坐下体验玩耍,通过拼插、DIY、拼图等游戏,让情绪重回最纯真的时代,我们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让生活慢下来。

07

作者/牟英洁

导师组/吴帆、何君、何浩

作品/《野蛮地图集》TheAtlasofBarbarism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野蛮地图集》是一系列探讨社会结构秩序与人和植物天性之间矛盾关系的地图集。本项目希望以视觉的方式展现社会秩序自上而下地对人、植物以及基础设施的权力关系;同时也希望呈现人、植物、基础设施等自下而上对这一权力关系突破的过程。该系类作品分别展示了植物和人类对城市规划的掌控权发起的反击,以及他们在野蛮行进中寻求自由的表达。

该系列作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研集:隐性权力发现过程》

第二部分《分析地图:权力与场所》

第三部分《植物野性:野蛮与自由的游戏》

第四部分《暴力阻碍地图集》

第五部分《野蛮地图集》

08

作者/彭梓乐

导师组/吴帆、陈慰平、石韵媛

作品/《CTRL C^V》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费尔巴哈说过:我们的时代,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表象甚于存在......植物向上生⻓向下扎根的外形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复制是植物教给我们的最本能的学习方法。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不均的屏幕粘合拼贴不断复制生成新的图像切片……互联网赋予了图像最直接的可⻅性同时又使更多信息失真。

《CTRL C^V》以复制作为指令,以字母表作为线索,字母表几乎是每个人在学习阶段都要接触的,学习时又总会被赋予 A for Apple 的形像描述。进入到互联网图像学习后,语言与图像的连接似乎变得更加的迅速与简单,是否语言已经成为图像?

A to Z 图像学习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语言学习视角,尝试构建一场“图像游戏”的语言实验,按照__for__的语言结构搜索,复制源自浏览器检索的结果作为图像与叙事材料。在以虚拟空间为主导的学习语境中,图像一直在被轻松的复制/粘贴/报错/剪切。无论有意与否,图像似乎都在成为自己的被复制者。

09

作者/叶拉日斯·托力洪

导师组/吴帆、蒋华、何浩

作品/《档案:遮蔽的语言》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语言并不像呼吸那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它是人类后天学习而来。模仿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开始。将“树”视作语言基本单位,树上张贴的宣传单、倚靠着树的单⻋、树梢上的垃圾......我通过记录、归类和模仿树与周边事物的多样关系建构基本“单词”,再使用特定“视觉语法”将这些单词重构得以探索其作为语言多样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图像是转化的关键,被截取图像的矩形边框充当了一种机械的编排机制,树与物作为标记进入相框的方式则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未知语言。作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并以研究档案的形式归类、整理和出版:

 

1  图像:相似性 (Image Similarity)

2  阴影:模仿 (Shadow Imitation)

3  语言:重构(Language Re-Configuration)

 

10

作者/王贺生

导师组/王成良、海军、缪晓春

作品/《1llusion.》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去人类中心化”的议题出发,笔者发现,为了得到一种人造秩序下的可控性,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失去了与自然万物跟生存传统连接的整合感,同时缺失了一部分自然尤其是植物带来的感受。城市化进程由侵占到将植物请回街道,到当下流行的垂直森林概念。提出疑问:垂直森林和森林砍伐相比,这是否依旧是一种“人类中心化”?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垂直森林作为一个建筑范式,在当下的实践效果并不太理想,部分项目存在一些缺陷。垂直森林在各方面都不尽人意,据此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在当下完全不具备现实可能。为此笔者将通过影像合成的创作方法叙事,届时用一种超现实的影像风格来描绘一幅未来城市景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